首页>专题专栏>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专栏

佛山市农业局对佛山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0160046号的答复意见

来源:市农业局 日期:2016-11-18 13:18 编辑:市农业局

陈伟光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五好”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议》(第20160046号)提案收悉。你们在提案中反映的问题,切中佛山城乡建设的短板,提出的对策符合佛山城乡协调发展的实际,对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收到提案之后,我局高度重视,迅速召集有关同志认真研读,明确了提案办理的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并结合实际推进有关工作的落实,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就提案答复如下: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具备较好基础

佛山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起步较早,早于2004年,市委市政府就出台农村工作“五十条”,明确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8年和2010年,市委市政府又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推动统筹城乡向纵深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2010年,省政府在我市三水区召开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朱小丹省长亲自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充分肯定我市新农村建设成效,总结和推广佛山和三水区工作经验。2012年,市政府出台《佛山市农业农村三年(2012-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农村同城化”发展方向,并在学习江浙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村居“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工程建设,着力还原桑基鱼塘、绿水红荔景观,恢复与重塑岭南水乡风貌,修复和活化岭南传统建筑,努力建设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具有岭南风韵的优美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佛山市各级财政和社会各界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超过16亿元,使全市738个村居都基本实现“四整治一美化”(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污染、水体污染,美化村庄环境),区级以上文明村居达到563个,占76.3%。佛山实施“六化”工程,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硬化,即对村居道路实行硬底化。目前,全市自然村村巷道硬底化率达到100%

(二)亮化,即加大村居重要道路和路口路灯建设,解决村居夜间照明问题。目前,全市行政村居重要道路和路口基本达到亮化要求。

(三)净化,即全面整治村居水体和大气污染,加强村居环卫保洁。一是开展全市村居工业园环境整治,2015年对104个村居近5000家企业,按照“清理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强化监管一批”的原则,“一村一策”整治提升,较彻底解决村级企业偷排放问题。目前,全市已清理淘汰村居工业企业1088家,整治提升企业2310家,强化监管企业1146家。二是加大村居畜禽养殖、河涌等的污染整治,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向村居延伸,部分村居生活污水已引入城镇污水厂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人工湿地、厌氧(好氧)生物处理池、生态塘、沼气池等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有条件村居实施雨污分流。目前,全市共建成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68项,30%左右的村居实现雨污分流。三是完成城乡“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生活垃圾中转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了“村收集、镇中转、市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全面推行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环卫“大保洁”模式,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一村一环卫保洁队”。总的来看,全市村居已基本消除脏黑臭,空气质量达到区域平均以上水平,水质达到国家V类水以上标准。

(四)绿化,即植树进村,在村居公共闲置用地、进村道路、河涌及村庄周边山体等,实施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等绿化景观建设工程,实现“一村居一个以上绿色公园”。在有条件的村居,因地制宜打造桑基鱼塘、绿水红荔等岭南特色景观,部分村居已再现岭南水乡风貌,如顺德区逢简村、里水“梦里水乡”等,西樵山南麓万多亩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保护单位,誉为“世间少有的美景”、“良性生态循环的典范”

(五)美化,即优化村居规划布局,整治乱搭乱建、乱推乱放、乱张贴等行为,推行“三旧”改造,修复活化古村落。目前,全市村庄已实现各种层次类型的规划全覆盖。

(六)文化,即推进村居图书室、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各村居已基本实现“八个一”:即一个公园、一个文化服务中心、一个文化课堂、一个行政服务中心、一个图书阅览室、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一支志愿服务队、一批文体活动队   

二、树立“五好”标准,打造升级版的社会主义新村居

    佛山市整体部署新农村建设已经超过10年,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持之以恒,一张蓝图绘到底,政策一直保持着延续性,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较好,绝大部分村居的整体面貌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这样的基础上,2015年初开始,佛山市委市政府积极引领城市升级向乡村延伸,制定和实施百村升级行动计划,计划在20152016年间完成108个具有示范作用的村居的改造提升工作。其中就包括了首批48“规划建设好、绿化美化好、空气水质好、公共服务好、社会风尚好”(即“五好”)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用2年时间将其打造成环境整洁优美、生活舒适便利、基层治理规范、社会和谐稳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五好”新农村建设的启动,是贯彻市委市政府将城市升级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为探索佛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迈出的坚实步伐。建设好48个“五好”新农村,对辐射带动全市其他村居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上下联动、群策群力,全力推进“五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此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新村居建设的“佛山经验”和“佛山标准”。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注重统筹协调,建立了“市级统筹指导、区级协调督促、镇街组织实施、村居主体建设”的四级联动机制。“五好”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多次带队到各区和有关创建村居进行实地督导调研,对“五好”新农村的建设作出了很多重要的指示,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干劲。各级农业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切实负起责任,将“五好”新农村建设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进度,统筹推进有关工作;市直各有关单位根据“五好”新农村的考核指标,加强对有关工作的指导和指标完成情况的动态监控;各区、各镇街和有关村居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各自的“主战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攻坚战。通过上下努力、横向协调,我市在“五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立起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联动的运行机制,为顺利完成年度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

(二)注重资源整合,构筑了“财政资金激励、集体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渠道。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需要有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和机制。在推进“五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推动各职能部门将涉及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公路建设、农田水利、绿化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等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通过年度预算的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如禅城区大富村、南海区里水社区、河村社区,顺德区仙涌村、霞石村等);集体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内部活化农村土地资源(如三水区永平上村)和村民自愿垫支或捐款(如高明区旺田村、三水区沙塘村)等形式,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与此同时,各地注重引导工商企业捐助建设和改造村庄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室、文体活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动员和鼓励更多的先富群体、乡绅贤达参与新农村建设。据统计,首批48个“五好”新农村建设共投入各类资金5.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2.43亿元,村集体投入2.33亿元,社会资金0.44亿元

(三)注重因势利导,实现了农民群众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思想转变。“五好”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要把好事办好。为此,各地在推进“五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选点、建设项目、建设效果、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将农村切实需要或农民迫切需要实施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建设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引导村居按照“五好”的标准,明确“建什么”、“怎么建”等问题,使“五好”新农村建设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市48个“五好”新农村的所有建设项目都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建设标准、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及时在村中公开、公示,全程接受群众监督。

(四)注重日常督导,形成了“月度通报、季度考评、年度考核”的督促检查机制。为使五好“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市农业局建立了“任务倒排”、“时间倒排”的工作机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两年(2015-2016年)工作计划表、考核评价标准,有组织地、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了项目实施进度月度通报、各区政府和部门工作情况季度考评、创建成果年度考核验收等制度,对48个“五好”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进行监控。邀请市委督查室等部门全程参与督查督办,定期联合组成督导调研组,深入各创建村居,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与各区牵头部门和基层的干部群众一起,共同保障各项建设项目如期推进,取得预期成效,并在此过程中定期形成督查报告报市委市政府。与此同时,佛山市积极探索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的城乡管理模式,严格实行城乡管理季度测评,与区镇党政一把手的绩效挂钩,定期公布成绩和排名,有效保障了“五好”新村居建设的顺利开展。

(五)注重总结提炼,打造了“五好”新农村的靓丽品牌。在接到创建任务的初期,市农业局作为牵头单位,高位布局筹谋,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大讨论,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总结归纳出了“规划建设好、绿化美化好、空气水质好、公共服务好、社会风尚好”五个新农村建设一级指标,并制定了一套涵盖村庄规划、村容村貌、绿化等18彰显区域特色二级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努力创建新农村建设品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各村居围绕“五好”标准,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路径。目前,“五好”新村居建设品牌已深入民心、家喻户晓,为当地形成相应社会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佛山开展新农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珠三角地区农村改革建设现场会、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等会议,佛山均作为典型发言单位介绍经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纷纷推出报道,肯定佛山百村升级行动计划相关举措;南海区松塘村、烟桥村登上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佛山独特文化魅力;顺德区逢简村获得“寻梦·2015中国最美村镇”最高荣誉“榜样奖”;禅城区紫南村获评“中国十佳小康村”荣誉称号。

三、加大力度、补齐短板,全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虽然我市各地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村居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省内外的先进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殷切期盼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从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工作空间也在农村,尤其是在高明、三水区等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地区。佛山百村升级行动计划“五好”新农村建设除了为全市各地创建了48个可供复制的新农村示范点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简单明了、符合我市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新农村建设标准,为全市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参考的样本。下一步,我市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统筹,合力推进镇村发展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五好”新村居建设是我市推进镇村发展现代化的重要部署,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环境改造、人文精神等方方面面,需要多部门协作;同时也是一项民心工程,需要整合相关建设资金、政策和资源。为此,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分工安排,市委农办(市农业局)牵头制订了《佛山市镇村发展现代化三年(2017-2019年)行动计划》,把“五好”新村居建设纳入城市治理的战略部署中推进,并成立专责工作小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力促城、产、人、文和谐发展,使佛山环境更加绿色,生态更加文明,经济更加繁荣,为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示范带动,全面铺开新一轮“五好”新村居建设。为全面推进“五好”新村居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佛山市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各区、镇街对全市村居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按照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全征地农村分布等方式,初步甄别出了各地“农村形态保留得较好,农村硬件、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的村居,逐一登记造册,并据此制定了《佛山市全面推进“五好”新村居建设三年(2016-2018年)行动方案》,分解细化了未来三年的工作任务,力争到2018年底前,建成275个以上的“五好”新村居,使全市绝大部分具备农村形态的行政村居都达到“五好”标准,为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未来三年,市级财政将设立“五好”新村居建设奖补资金近6000万元,预计可带动各级财政和其他社会资金总额超过10亿元,掀起新村居建设的新一轮高潮。

(三)连片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在做好“五好”新村居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省委农办关于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工作要求,广泛发动群众,调动各方力量,深挖地方特色,集中力量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到2018年,全市五区每个区都有一个以上高水平、有特色、乡土气息浓厚的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打造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为推动这项工作,佛山市级财政已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对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省考核的区级财政给予奖补。从目前初步报备的4个片区(高明区未报备)实施项目来看,4个片区总投入将超过4亿元。

(四)巩固成果,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美丽乡村重在建,更重在管。佛山将继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特别是“五好”新村居的管理机制,在公共设施管护、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的保洁清运等方面,要及时建立起长效的工作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积极配套相关的旅游设施和场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让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的城乡居民。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佛山新农村建设的关注与支持。

 

佛山市农业局 

20161024